央廣網北京9月4日消息(記者馮會玲)2005年陽光文化基金會成立,從陽光文化基金會主席到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形象大使、特奧會國際形象大使,細水長流跟日積月累的公益事業使得“楊瀾”這兩個字沉澱成一種社會關懷的內在力量。這力量就像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蓋起一座品牌保障的房子,從一磚一瓦到一草一木,都是“暖”。
  他們已經失去了母親,不能再失去母愛
  在等待錄影棚道具搭建的時間里,她先是要來了紙筆陪孩子們畫畫。又緊接著拜托工作人員給孩子們買午餐,就連漢堡的口味也要挨個問清楚,事無巨細。一直涉足教育和兒童相關的領域,楊瀾在做公益的時候更像是一個條理清晰的母親。
  當被問及是如何權衡主持人、傳媒人、公益人…..這多個身份之間的關係時,她的第一反應就是“不需要特別的權衡”。
  “當然在時間安排上不同的時候會有一些特別的優先”她說,“我覺得我們的人生本來就可以非常的充實和豐滿的。就像對待這些孩子一樣,我不喜歡把他們分類,分類本身就是一種傷害。”看著這些地震里獨自存活下來的他們,便想到斷線風箏,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絕望仿佛輕而易舉,親近卻是舉步維艱。“他們有些已經失去母親了,不能夠再失去母愛。”
  融合,這個社會不應該把人分開
  “我們發現,當政府基本上能夠給予這些孩子安全的校舍和主課老師的時候,這些所謂被稱作是“副科”的美譽教育常常是被忽視的”。
  “美譽教育有多重要?”
  “它是一個孩子教育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個人人性成長和心靈成長非常重要的部分。特別是對那些隨著打工的父母漂泊到大城市的孩子。要用一種美的方式讓他們知道,這城市的人和人之間也有愛、有彼此的支持,有關懷還有陪伴。”這份愛的力量是無疑是社會最有溫度泥土。“所以我想‘融合’是我在做公益慈善和藝術教育的時候我特別看重的一個概念。這個社會不應該把人分開。”
  單項是憐憫,雙向是關懷
  “其實現在有些家長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跟這樣一些特殊的孩子做朋友,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作為母親你怎麼看?”
  “我在我兒子上初中的時候,參加了一個奧林匹克全球的一個運動,他也跟著我一塊兒去了一些特殊學校(智障兒童的學校)。因為我兒子比較喜歡藝術和繪畫,他就在那邊教他們繪畫,完成了將近十節課的教程。這些小老師和這些小學生之間最後也建立起特別親密的感情,有一天我看到他在寫自己的一個活動報告的時候寫到:‘我在他們眼裡看到了單純和信任,這是我們在社會上常常被忽視掉的。現在更多看到的是冷漠和距離,但在他們眼裡我看到的是熱忱和純真。’而且他說,‘經過練習,他們從一開始只能畫一些特別簡單的線條到後來可以有非常豐富的色彩,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我看了以後很感慨,覺得這種關懷肯定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
  他們不希望被孤立出來,去得到某種同情或者憐憫。他們只是希望被像一個普通的孩子一樣去對待。他們需要樂趣、需要被愛護的方式不是那種居高臨下的憐憫,而是陪伴。單項是憐憫,雙向才是關懷。
  融合+包容=更高層次的善
  我皺眉對她說:“他們可能一輩子都聽不到你的節目,藝術對他們真的不是奢侈品嗎?”
  她笑笑:“不,他們是很了不起的,他們只需要一個機會。藝術從不是只為藝術家或者有天賦的人所準備,它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心靈的陪伴。繪畫也是有節奏的,音樂也是有色彩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質,每個人都需要表達自己。一個人懂得欣賞美的就理醜遠一點,懂得瞭解善的就離惡遠一些。但對於我們,融合和包容就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善。”
  包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世界,才能對社會和人做出體諒,才會不輕易責難,去尋更高層次的“善”。  (原標題:天使的微笑:助孤殘兒童圓藝術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ubusq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